
最近读了一篇文章,讲述了明成祖朱棣的事迹。 多数人都听说过明成祖始建紫禁城,也听闻过他下令编着著名的永乐大典,同时也是成祖在位时,明永乐年间,大建武当山,历时12年,建成9宫、8观 、72岩庙等33座建筑群,使我的家乡一度成为道教圣地,也被当时人称之为天下第一仙山。 但是我们很少了解过真正的明成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,而他又为什么能够做出如此杰出的丰功伟绩,同时又被世人称为: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呢?
原来明成祖非常注重自己德行的修养,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,他尤其以节俭着称。 《明史·成祖本纪》中的评价中就说他“即位以后,躬行节俭”。 成祖曾说:“天立君以养民,君不恤民,是不敬天。”他还经常对臣下说,内库所存的财物是用来赏赐功臣的,自己不敢妄费。
有一件具体的事情令我印象深刻:一天,成祖偶然发现紫禁城的太监用大把的白米喂鸡,他非常生气。 他对宫中的主管提到了这件事,说:“如今四方蝗灾旱灾之后,百姓生活仍十分艰难,朕日夜为之忧心,而宦官们却坐享膏梁,不知生民的艰难,毫无 顾忌地暴殄天物,他们一日花在饲养牲畜的费用,可以够饥民一家食用。朕已经下令禁止了。你们要知道,如果今后再有如此做的,你们一定要严惩不贷。”
从上面的故事就可以看出,明成祖是在设身处地的为百姓考虑,说实话,在现代这个充满利益,充满勾心斗角物欲横流的世界,很难想像一个丰衣足食且享受着世界上最荣华生活的人 能够真心的考虑平民的感受。 也许这对于明成祖来说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,因为他从小就是在这样的熏陶下长大的。 但他的事迹却又非常值得我们深思。
听了明成祖的几个真实事例,再反观自己的内心,发现真的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好,尤其是在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这一方面。 平时在反思时,总会想着肯定是出于显示和妒嫉的出发点,当然这是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,但往往形成了刻板思维之后,觉得自己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错误:只 想着自己。 很多时候由于出发点是站在自己的角度,所以往往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去做事情。 有时会显得有些特立独行,其实都是在满足一个前提:我认为这样做事对的,同时这样做我能够舒服,或者对自己利益最大化。 这也是我以后在做事情的时候需要注意的。
当然,在叔叔这里,我们学到了很多他人无法企及的思维方式,道德品质,和外面的同龄人相比,我们在叔叔这里能够意识到我们自己有哪些错误,叔叔让我们处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,这是很多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。 但是我们永远要和自己比较,永远都有需要改掉的毛病,提升的空间。 但无疑的是,我们正走在一条能够带领我们逐渐走向光明的道路上。
|